图片 #01. 欲究空之无空,莫若神之与慧,斯太空之蹊也。于是有五空焉 想要探究“空”的本质,最好的途径是依靠神与慧。神是内在的灵性,慧是外在的智慧。 只有通过神与慧的结合,才能真

北宋奇才陈抟的《观空篇》,仅仅6句,却说透了“空”的真谛,读完豁然开朗!

图片

#01. 欲究空之无空,莫若神之与慧,斯太空之蹊也。于是有五空焉

想要探究“空”的本质,最好的途径是依靠神与慧。神是内在的灵性,慧是外在的智慧。

只有通过神与慧的结合,才能真正理解“空”的奥秘。这便是通往太空(宇宙真理)的路径。

因此,道家提出了“五空”的概念,用以描述修道的不同境界。

道家哲学强调,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,而是源于内心的灵性和对世界的洞察。

在现代社会,我们常常被物质和欲望所迷惑,而忘记了内心真正的追求。

通过修炼神与慧,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方向,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。

#02. 其一曰顽空:何也?虚而不化,滞而不通,阴沉胚浑,清气埋藏而不发,阳虚质朴而不止,其为至愚者也

“顽空”是五空的第一个层次,是一种无知无觉的虚无状态。

这种状态下的“空”是死寂的,没有生机,没有变化,如同木石一般,无法通达和转化。

它是一种消极的“空”,代表着至愚。

这种“顽空”状态提醒我们,单纯的虚无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智慧。

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要通过积极的修炼和智慧的启迪,让“空”转化为生机和活力。

只有这样,才能摆脱愚昧,走向光明。

#03. 其二曰性空,何也?虚而不受,静而能清,惟任乎离中之虚,而不知坎中之满,扃其至妙,守于孤阴,终为杳冥之鬼,是为断见者也

“性空”是五空的第二个层次。

这种“空”虽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,但却过于执着于“空”的一面,而忽略了“有”的价值。

它只关注内心的虚静,却忽略了外在世界的丰富性,最终陷入断见。

道家哲学强调“有”与“无”的辩证统一。

如果只关注“无”,而忽略了“有”,就会陷入片面的断见。

真正的修行应当在“有”与“无”之间找到平衡,既要保持内心的清净,又要积极面对外在的世界。

#04. 其三曰法空,何也?动而不挠,静而能生,魂然勿用于潜龙,乾位初通于玄谷,在乎无色无形之中。无事也,无为也,合于天道焉。是为得道之初者也

“法空”是五空的第三个层次。

这种“空”能够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,既不被外物所扰,又能从静中生出智慧。

它如同潜龙在渊,虽然尚未完全显现,但已经与天道相通,是修行的初步境界。

这种“法空”状态提醒我们,真正的修行不是消极的等待,而是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。

通过无为的修炼,我们能够更好地顺应天道,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启迪。

#05. 其四曰真空,何也?知色不色,知空不空,于是真空一变而生真道,真道一变而生真神,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。是为神仙者也

“真空”是五空的第四个层次。

这种“空”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虚无,达到了一种真正的智慧境界。

它既不执着于“空”,也不执着于“有”,而是能够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。

这种状态下的“空”能够生出真道、真神,最终达到万物皆备的境界。

这种“真空”境界是修行的高级阶段。

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对立,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。
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本质,达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。

#06. 其五曰不空,何也?天者,高且清矣,而有日月星辰焉;地者,静且宁也,而有山川草木焉;人者,虚且无也,而为仙焉。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。一神变有千神形矣,一气化而九气和矣。故动者静为基,有者无为本,斯亢龙回首之高真也

“不空”是五空的最高层次。

这种“空”并非虚无,而是从虚无中生出万物。

天、地、人三者虽然看似空虚,却包含了日月星辰、山川草木和仙人。

这种状态下的“空”能够生出千变万化的神形,达到一种动静结合、有无相生的境界。

这种“不空”境界是修行的最终目标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在于从虚无中生出万物,从无中生有。
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,达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。

这种境界不仅适用于修行,也适用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。

只有在虚无中找到生机,在静谧中找到力量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